高等教育 /

主页 > 高等教育 >

合作院校: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京交大,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于1896年始建,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
该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21年参与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70年恢复使用“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学校标识

●校名

校名校名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如图所示,文字体为毛体。

●校徽

校徽校徽北京交通大学校徽脱胎于原交通大学校徽。由外圈圆和内圈齿轮组成的同心圆构成。上书毛体校名“北京交通大学”和黑体英文校名。内圈圆中图形为铁砧、榔锤、链条、书本。齿轮象征管理,寓意学校以管理特色见长;铁砧、榔锤、链条象征工业制造及产品;书本象征理学和知识。整体中心标志体现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数字“1896”代表学校的创办时间。

从校徽的“形状”和“构图”范畴考查,北京交通大学校徽沿用圆形形状。圆形样式折射“天圆地方”“圆而神,方以智”等东方文化的尚圆审美心态,以及中和圆润的儒道精神,正如《说文解字》提到的“圆,全也”,寓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史料中,交通大学校徽最明确的记录是1926 年1月23日,淩鸿勋校长签发《通告》,正式公布这一标志,并对该标志图案作如下说明:“校标中心为铁砧、榔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字1896 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为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标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


学校精神

●校训

国立交通大学时期: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北京交通大学时期:知行

校训释义:

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学”恢复使用1923年老校名“北京交通大学”,重新启用当时的“知行”老校训,旨在传承百年老校优良的治学传统,弘扬交大立校精神,砥砺学子们创造优秀的学术品格,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为了对“知行”校训有一个全面了解,学校立“知行”校训石碑以示后人,并作碑文诠释“知行”校训,全文如下:

“知行”学说,博大精深,乃人类认识世界之哲学基础。数千年来,中华哲贤,各展睿智,真理逐显。上纪廿代,交大定“知行”为校训,实乃治学育才之良策。万千交大学子,循“知行”之路,精读课业,践实笃行,尽心竭力,恭行不怠。当此新纪星耀,校训重振,交大学人,铭记“知行”,与时俱进,共创新辉。

碑文意在唤起交大学子,既要从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汲取智慧,又要从现代知行理论中,把握“知行”的创造性时代内涵,以达到体现传统学习理论与当代学习理论的结合。

●校歌

国立交通大学(北平)校歌

平畴辽阔兮奠邦基,大陆关河万里。

农产富饶兮庶物繁,贸迁赖吾曹综理

乐同轨之相交之兮,驰骤遍中原大地。

河山险阻关塞庄严,固吾圄、男儿事

欢愉当此际,青梅竹马,数年华远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隐城市,有珊瑚绿树交织。

美哉,交大,管国家流通之机。

美哉,交大,看纵横宇内飞驰。

交通大学平院校歌词作者为梁启超之弟、著名词学家梁启勋,于该校任教时编写。

北京交通大学校歌(1999年版)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百年辉煌,桃李天下。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巍巍学府,温馨我家。

红果园中,承前启后,思源楼里,意气风发。

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坚韧不拔。

交融世界,通达古今,造福社会,奉献国家。

母校恩泽,如何回报?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世纪呼唤,怎样应答?肩负使命,振兴中华。

肩负使命,振兴中华。

1999年版校歌词曲作者为中国著名作曲家、《红楼梦》音乐的创作者王立平

北京交通大学的历史

创校初期

北京交通大学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1909年9月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大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次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为中国电信工程的开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中华民国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后来又成立了电信系,这里走出了简水生院士、黄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铁路与电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为北平交通大学之初基。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

1917年,中华民国交通部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1921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叶恭绰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同年,为整合交大三校学科,将平校的无线电、有线电科、电气工程科以及唐校的电机科调往上海,沪校的土木科调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师资调往北平。

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叶恭绰被迫离职,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为北平;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同年9月,平、沪、唐三校再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同年10月,学校改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

1929年2月,时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的孙科训令平院独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同年7月,又更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抗战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先后沦陷,由于时局紧张,一向以培养工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而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部分学生在专任教师王芳荃带领下搭乘海轮南下到上海,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商洽,打算借该校校舍复校。未几,上海抗战全面爆发,南京国民政府西迁武汉,此时又有一部分学生沿京广铁路南下,齐聚汉口,组成校友会致电上海,敦请王芳荃前往主持复院开课事宜。国难当头,面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呼唤,王芳荃带着抵沪学生辗转奔波,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客轮,溯江西上抵达汉口。 当王芳荃得知他在清华执教时的学生顾毓琇随同陈立夫任职教育部次长时,便亲自去找顾商议复校开学之事。师生见面,顾毓琇深为王芳荃坚守教职、共赴国难的精神所打动,后又得到本校1925年毕业校友张冲从中帮助,取到了复学开课的批文。自此,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在战火纷飞中得以复校。

1938年1月,交通大学平校并入同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唐山工程学院,成为“唐山工学院铁道管理系”;同年5月,学校迁至湖南省湘乡县。

由于日军进犯,1939年1月,学校被迫迁至贵州省平越县(今贵州省福泉市)。学校一路颠沛流离,图书所剩无几。在交大平院校友金士宣的倡议下,各地校友募捐,为学校购置图书千余册。(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中还能看到盖有“交大平院旅渝校友赠募”章和校友名章的书。2009年北京交大新校史馆竣工落成,福泉政府将遗存的平越交大校舍基石和珍贵史物送至北京交大,来纪念抗战期间国立交大内迁贵州福泉这段历史。)

1941年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令“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改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但由于反对声较大名称未正式使用。

194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含平、唐两院)。

1944年,学校又迁至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今属重庆市),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

1946年4月,原平、唐两院分离,原平院迁回北平,更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建国初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同年7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下令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与唐山工学院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校长,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铁道运输专家金士宣为副校长。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另设唐山学校,增设铁道电信系。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

1951年,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亲笔题写校名,原帖至今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馆内。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大学”四字都是从该校原帖取得,同年8月,学校由府右街旧址迁往西直门上园村现址,并增设铁道商务系。

毛主席亲笔提写的校名原件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领导。院系调整中学校材料系、建筑系等一大批著名的院系被调整至外校,材料管理系和材料工程系调至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学院,包括彭一刚院士在内的建筑系则被调往天津大学,材料鉴定专修科调往清华大学,电信系以及电信专修、俄文专修科调往哈尔滨铁道学院

1953年,铁道部决定哈尔滨铁道学院与北京铁道学院合并。

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6年,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

1958年,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成建制迁入兰州同唐山铁道学院部分师资共同组建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兰州铁道学院。

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铁道学院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正常教学、招生工作。

1970年,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学校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同年,学校准备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但由于学校仪器、图书、 物资太多,实际上仍在北京办学。

改革开放

1977年,文革结束,国务院批准学校由石家庄市转回北京,学校开始正常教学、招生工作;同年,学校成立电子工程系。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

1984年,设立研究生部。


1985年,学校建筑系复系,恢复本科招生;1991年改学制为5年。

1994年,学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5年,学校法律系复系。

1997年,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同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

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在“九五”期间启动“211工程”建设的中国61所高校之一。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

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中国56所研究生院单位之一。

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同年获批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7年,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同年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

2009年,被设立为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同年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同年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暨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北京分基地成立,是我国第七所国家保密学院,并于2019年12月获“全国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0月,学校成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2012年5月,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协议,学校实现“两部一市”共建。

2013年4月,由学校独立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所中心之一。


2015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12月,学校牵头成立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

2016年5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同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学校受邀加入高速铁路高校联盟(AUHSR)并担任主席。

2019年3月,获批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月,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北京交通大学的意见,标志着学校获交通运输部共建支持。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同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及唯一中国单位被授予“金马车”交通运输杰出贡献奖;同月,学校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学校在河北省黄骅市建设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

2020年1月,学校入选首批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并当选副理事长,是9家副理事长单位中唯一一所高校。7月,成立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8月,北京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17日,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学术研究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62个,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1个主持)、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中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建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等。

研究成果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41亿元。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10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49篇。申请专利3135项,获授权专利1624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6场。

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8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2014年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主持完成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和“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互操作和可靠运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于2007年和2013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1月,《高水压条件下隧道工程结构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75年创办,2004年更名。《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是中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多次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截至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已被下列数据库或文摘类刊物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网络中心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铁路》;《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公路运输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Chemical Abstracts on Web);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荷兰 Scopus 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数据库。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以本校特色学科铁路交通为文献特色,同时注重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科性文献收藏:总量为793.85万余册,其中纸本资源总量为189.62万余册,电子图书等电子资源257万余册,网络资源等累计约347.2万余册。拥有CNKI、万方、SCI、SSCI、EI等中外文数据库185种,拥有网络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3.1万余种,中外文学位论文276.8万余册,中外文会议论文、法规标准全文7.7万余册。

图书馆收藏有比较丰富、珍贵的铁路交通运输文献,如:清末邮传部第一次路政统计表、第一期交通官报;1911年起交通部各铁路线职员录;铁路各线建设纪要;借款合同、铁道会计、铁道法规,以及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中国长春铁路移交文件等。另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并获批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仅23家)。

图书馆全面收藏了校博硕士论文,并自2003年起收藏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004年起全面收藏本科生毕业论文。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深入建设,图书馆已建成具备8万条数据、8千余篇全文的铁路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院系专业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15个学院,并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学校开设有62个本科专业。[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8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获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2019年12月,学校17个专业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荣获首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1月,学校3个专业获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法学、传播学、机械工程、铁道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物流管理

●教学成果

据2018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学校新增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

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达55%,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2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7项。